相国在上
薛淮想起一个月前在东宫的见闻。
太子虽然隐晦地表露过招揽之意,但翰林院已于腊月二十封印,此后薛淮没有再见过太子。
换而言之,他们此前拢共只单独见过两次。
在薛淮并未明确表态的前提下,想来太子不会做这种自以为是的糊涂事吧?
他抬眼望向姜璃,不由得心中一动,微微皱眉道:“莫非太子殿下找你了?”
“聪明。”
姜璃的表情还算平静,她不疾不徐地说道:“初八那日我去东宫看望太子,他在我面前将你好生夸赞一番。抛开我们私下的约定不论,我的侍卫在九曲河边救了你、我去太湖楼帮你解围、以及我让户部给广泰钱庄放行,这三件事肯定瞒不了陛下和太子。”
薛淮不由得陷入沉默。
姜璃继续说道:“你升任侍读不久,只去过东宫两三次,太子肯定不好意思直接找你办事,毕竟他还未施恩于你。但他知道你我关系不浅,最重要是我对你有恩,所以他让我出手相助。”
薛淮冷静地说道:“殿下可否说说太子究竟想要什么?”
姜璃道:“他给了我一份名单,让我以自己的名义委托你,在春闱阅卷的时候将名单上的人举荐给主考官。这几名举子在答卷时会在特殊的位置用特殊的字眼,届时你一眼就能认出来。”
这就是科举舞弊难以杜绝的根源之一。
薛淮稍稍一想就明白,比如某考生会在文章首段第二、四句分别嵌入两个约定好的字,然后将这个信息提前告知阅卷官,等阅卷的时候考官就能分辨出哪张答卷是那个考生的。
这种作弊手段几乎无法防范而且极其隐蔽,除非作案者主动暴露自己,像糊名和锁院之类的措施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思忖片刻之后,薛淮略显迟疑道:“殿下为何不拒绝太子?”
“如何拒绝?”
姜璃自嘲笑了笑,喟然道:“太子对我一直很好,从小到大都关照我,这是日积月累的情义,容不得我开口拒绝。更何况他毕竟是太子,大燕未来的皇帝,我要是现在得罪了他,将来何以为继?”
其实以前姜璃有过类似的袒露心迹。
她是齐王留在世上的唯一血脉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主,她之所以能有今日尊贵的地位,主要是靠天子的偏爱。
但天子终究会老去,未来的大燕将由新君做主。
至少从目前的局势来看,太子最有希望成为那个人。
姜璃如果想一直维系自身的地位,她就必须懂得人情往来。
薛淮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,他轻叹道:“都是身不由己。”
姜璃点头道:“是啊,没人能随心所欲,就连陛下都做不到这一点,更遑论我这样没有力量空有公主名头的孤女?”
薛淮自然不信这句话。
以前的很多事情都表明姜璃非同一般,但眼下没有必要争论此事。
薛淮想了想问道:“殿下觉得我应该怎么做?”
“我建议你接受。”
姜璃认真地说道:“我知道你十分憎恶这种营私舞弊之举,但科举从来都做不到清如许,就算太子不插手,其他人也会想方设法分一杯羹。而且这和工部窝案不同,在春闱里谋求几个名额,早已是朝堂诸公心照不宣的事情,就连陛下对此都未必不知情。只要不闹出太大的乱子,比如考题提前泄露形成大规模的动荡,陛下亦不会苛求绝对的干净。”
薛淮明白她的意思,这件事显然是官场的潜规则。
会试三年一届,每届取士三百人,平均一年一百人。
这其中只有一甲三人和二甲大约七十人是进士出身,他们要么入翰林院要么成为京官,仕途顺利之人未来若是不能入阁,也有希望成为六部尚书或者地方督抚。
人数最多的三甲同进士即便通过朝考,大多也只能外放,极少有人能升到正三品以上。
简而言之,每三年争七十多个名额,朝中各方势力谁会放弃这个机会?
太子固然贵为储君,但他的位置并不稳固,同样需要培养足够多的心腹股肱。
薛淮沉吟道:“就算我愿意帮太子做这件事,可我终究只是同考官,只有举荐权没有决定权,万一孙阁老和岳侍郎没有取中我举荐的卷子,岂不是一切都白费了?”
“我先前同你说过,既然我们要合作很久,那么最重要的是互相坦诚,所以你不用这么委婉地套我的话。”
姜璃白了薛淮一眼,坦然道:“一首咏梅词让你名声大噪,主考官和副总裁就算不顾忌你的座师沈尚书,也得在意士林中的风评。只要你举荐的卷子没有问题,他们一般不会无故黜落,否则你一时不忿,离开贡院后写首传世词作指桑骂槐,再经由全京城的花魁传唱,孙阁老往后还怎么出门见人?”
薛淮闻言不禁失笑。
姜璃知道这还不够说服薛淮,又道:“以我对太子的了解,他不会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你身上,肯定还有另外的安排,只是没有对我明言。薛淮,我之所以建议你照办,并非完全出于我自己的利益得失,这件事对你也有好处。”
“我明白。”
薛淮平静地说道:“虽说此事是经由殿下之手,但那些举子只要高中为官,他们早晚会向太子靠拢,届时太子自然会承我的情。”
姜璃点头道:“便是如此,那你想好了吗?”
薛淮不置可否地说道:“殿下,能否告诉我名单上有哪些名字?我保证不会对外泄露。”
“我自然相信你。”
姜璃不假思索地报出五个名字,又简略地介绍这五人的身份履历。
薛淮意味难明地说道:“山西布政使的侄儿、湖广按察使的长孙、太仆寺卿的族人、詹事府少詹事的妻族晚辈,真是群英荟萃,无一不是大有来头,唯一一个没有明面官场关系的周霁山,还是近几年北方文坛颇有名气的才子。”
姜璃没有催促,她知道以薛淮的秉性很难接受这种事的存在,更遑论要他破坏自身的原则。
片刻过后,薛淮忽地话锋一转道:“殿下,你有没有靖安司的人脉?”
既然姜璃说要互相坦诚,他自然不会客气。
姜璃微微一怔,心中涌起不好的预感,迟疑道:“有倒是有,只是并非靖安司的高层,因为我不想引起韩佥的注意,那是一条不叫嚣但特别阴狠的恶犬。你想做什么?我得提前说清楚,你可以不答应帮助太子,但是千万别冲动胡来,这不像工部的案子,你承担不起后果。”
“殿下误会了。”
薛淮微笑道:“我只是想问问顾衡背后的黑手查出来了吗?”
“没有。”
姜璃松了口气,徐徐道:“据我所知,这件事多半会不了了之,因为好像牵扯到了后宫。”
听到这儿,薛淮便没有继续追问。
“关于春闱一事……”
他想了想说道:“殿下如何看待公平二字?”
“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但是容我直言一句,古往今来无论何地都不存在真正的公平。”
姜璃此刻的脸色颇为严肃,认真地说道:“就拿你自己来说,如果没有陛下的青睐,没有令尊的遗泽,你能成为大燕历史上最年轻的探花吗?短短一年时间,你从童生到三鼎甲,走完绝大多数读书人几十年的路,这对他们而言算公平吗?”
薛淮默然。
这一刻他不禁想起前世的峥嵘岁月。
前世他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,父母给予他足够的爱和尊重,但是无法在事业上帮到他,真正让他改变自身命运的是那场高考。
他很庆幸这是较为公平的比拼,他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入场券,而后才能一步步实现胸中的抱负。
或许如姜璃所言,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,然而薛淮始终觉得,世间有些事的底线不能太低。
一念及此,他直视着姜璃的双眼说道:“不算公平,但至少我的答卷没有问题,我的文章和策论对得起探花这个位次。”
姜璃轻叹道:“既然如此,你又何必纠结?我看过这五个人的文章,周霁山的才学名副其实,其余四人也不算差,都有十几年的火候,可见他们是下过苦功夫的。”
“我没有纠结,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。”
薛淮面色沉静,用最朴实的言辞说道:“打个比方,我现在就在阅卷,面前有十份卷子,其中五份来自太子举荐的人选,另外五份则属于没有官面人脉的清贫士子。从答卷本身来看,清贫士子答得更好,那我应该如何选择?”
“我若遵从太子的心意,将那五位官宦之后选中,这就意味我要将另外五名清贫士子黜落。”
“于我而言,这不过是提笔一勾。然而对于那五人来说,他们背负着全家全族的希望,靠着父母和兄弟姊妹的供养拼命读书,一路从穷苦的小地方来到繁华的京城,但仅仅因为我这个简单的决定,他们所有的付出就会白费,整整三年的期待变成一场泡影。”
“这不只是他们的三年,也是他们的人生。”
“殿下,你觉得我应该如何做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