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秀
在昨日的那场大火中,汉军中还是有一些幸存者的。
而那些幸存者,大多是走在队伍前方的汉将们。
哪怕这些汉将侥幸保住了性命,然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心志,早已在昨日的炼狱惨景中被摧毁。
面对着昨日炼狱场景的缔造者,诸位汉将哪能保持镇定?
当赵德秀转身将审视的目光望向他们时,汉将们都不敢迎上赵德秀的目光。
他们纷纷将头低下,以示屈服之态。
这其中甚至包括了,一向骄横的刘继恩。
骄横归骄横,刘继恩还是怕死的。
然有一位汉将,对赵德秀审视的目光不躲不避,他的身体亦一直挺立在当场。
这位汉将正是刘继业。
刘继业的不屈,瞬间引起了赵德秀的注意。
五代乱世中,有骨气的人可不多。
“你是刘继业?”
每位汉将的脸上,都套着层厚厚的烟灰,这让赵德秀根本无法从外貌上辨别人。
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,刘继业镇定答道:
“某正是!”
在赵德秀观察刘继业时,刘继业又何尝不在观察他呢?
尽管现在他是赵德秀的阶下囚,可就在不久之前,他亦曾想生擒过赵德秀。
而世事有趣的是,那日他欲设伏之地,也恰恰是这伏牛山。
这一番巧合,可称的上一句“智者所见略同”。
到了这一刻,刘继业已基本确定他会被解除兵权,定然是赵德秀在幕后设计的结果。
知道这一点后,刘继业并未觉得赵德秀胜之不武。
兵者,诡道也,自古皆然。
赵德秀能想到用反间计来制造胜机,就说明他在谋略上技高一筹,刘继业不是输不起的人。
对于赵德秀这一月来的层层连环布置,刘继业是感到佩服的。
既有佩服之心,刘继业看向赵德秀的目光中,多了几分敬意。
刘继业的果断承认,让赵德秀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赵德秀是在满意,他没看错人。
点完头后,赵德秀让人将刘继恩等人给带下去。
待刘继恩等人被带走后,赵德秀找了个由头打开话题:
“王贵可是你的部下?”
昨日在受降数万溃兵后,穿着将领服饰的王贵,很快就引起了宋军的重点排查。
前世看过许多“杨家将”电视剧的赵德秀,对王贵的名字并不陌生。
然赵德秀并不确定,在当下王贵是否已成为刘继业的亲信。
因不确定这一点,赵德秀便将这件事暂时记在心中。
听赵德秀提起王贵,刘继业的嘴唇动了动。
刘继业不知这时,赵德秀提起王贵的意图。
但他想到了,最符合世之常情的一种可能。
一想到这,刘继业忍不住开口道:
“慈不掌兵,两军对阵,死伤枕籍是常态。
某是败军之将,死不足惜。”
“然今大局已定,若溃兵已降,不止王贵,其他人还望将军亦能手下留情。”
年纪轻轻,就能以外地人士的身份,在排外严重的北汉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刘继业的情商并不低。
刘继业能看出赵德秀单独留下他,是一种看重他的信号。
既知道这一点,刘继业自会认为赵德秀是想用“开释王贵”一事来向自己施恩。
说完这番话后,刘继业对着赵德秀微微一拜。
刘继业的行为,让赵德秀无奈地笑了一下。
赵德秀没想到,他就是好奇一问,刘继业竟能下意识想到杀降一事上。
他看起来很像嗜杀的人吗?
可仔细想想,刘继业有这反应,并不能怪他太敏感。
谁让他们处在这五代乱世中呢?
杀降的示威效果上佳,是当世将领用来震慑敌人的常用手段。
收起心中的些许郁闷,赵德秀看向刘继业接着说道:
“你都自身难保,竟还能想着为众多降兵求情。
我曾听闻你爱兵如子,今日一看,果真如此。
放心,纵算没有你的劝说,吾亦不会无端杀降。”
赵德秀的话,让刘继业心中长出了一口气。
作为胜利者,赵德秀没必要欺骗他。
“将军仁德。”
当世能克制住杀欲的将领是不多的。
对于刘继业的夸赞声,赵德秀并未作出回应。
赵德秀走在前方,并示意刘继业跟上自己。
因呼延赞就在身后,赵德秀并不担心背后会有威胁。
赵德秀的这一举动,让身后的呼延赞回忆起了某件往事。
那日在魏府内,赵德秀就是这么引着吕端前往池塘旁的。
郡侯,看上他啦?
赵德秀领着刘继业,来到伏牛山外的一处高坡上。
站在高坡上后,赵德秀问道。
“敢问将军的志向是什么?”
见赵德秀问起自身志向,刘继业沉思一番后答道:
“于私则报知遇之恩,于公则讨四方之胡。”
刘继业的志向,并未出乎赵德秀的意料。
历史上刘继业曾向北汉末代君主建言过:
“契丹贪利弃信,他日必破吾国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,使晋人免于涂炭,陛下长享贵宠,不亦可乎?”
从这番建言足以看出,刘继业是不反对北汉投入大宋的怀抱的。
并且刘继业对契丹的敌意很大。
刘继业出生的麟州地处西境,西境自安史之乱之后,就多有胡人作乱。
自小在胡人作乱的环境中长大,刘继业对胡人有天然的敌意很正常。
“讨四方之胡”,想来是他从小就立下的理想。
而刘继业明知北汉国力弱小,却还一直尽心侍奉北汉历代君主,无非是在报刘旻对他的知遇之恩。
“知恩图报,将军大义。
然纵使刘旻对将军有知遇之恩,刘钧对将军不亦有冤屈之愧吗?
待伏牛山一战传遍天下,天下人都会知道,先前刘钧疑将军有二心,是他有眼无珠。
一恩一愧,自能抵消。”
赵德秀的话,让刘继业陷入沉思中。
刘继业能判断出,赵德秀所言非虚。
两万汉军在他手中安然无恙,一落入刘继恩手中就全军覆没。
事实胜于雄辩。
估计此战后,世人皆会将刘继恩比作赵括,而将他比作蒙受反间计的廉颇。
五代中是不讲究愚忠的。
见刘继业有所沉思,赵德秀继续说道:
“乱世之中,各方争雄频频,强则强,弱则亡。
今日一战,河东精锐尽丧,离败亡之日不远矣。”
“你是将才,如战国赵之廉颇,李牧,何必屈居在一气数将尽之国?
北汉国力贫弱,又哪能承载起将军心中的大志。
四边之胡,以契丹最盛。
华夏诸国,以大宋最强。
北伐契丹,复我燕云,唯我大宋,方可为之!”
说这番话时,赵德秀脸上豪气尽显。
在以往,赵德秀大多以谦逊形象示人。
可再如何谦逊,身为大宋皇室中人,赵德秀是有着志在天下的使命感的。
这天下脏了数十年,是该好好的扫上一扫了!
赵德秀语气豪迈,令刘继业不由得心驰神往。
若是旁人说这番话,刘继业大多可能会嗤之以鼻。
可赵德秀不一样。
论身份,赵德秀是宋帝长子。
自先前宋帝对赵德秀的种种封赏来看,宋帝对赵德秀的钟爱之情几乎路人皆知。
当然若单凭着这层身份,刘继业还不至于大为意动。
皇室子弟中,多的是刘继恩这样的反面教材。
更让刘继业看重的是,赵德秀今日取得的盛大战绩。
当伏牛山一战传遍天下后,世人谁不会惊叹,大宋出了个天才名将?
人在盛大的战绩面前,总是会进行联想的。
同样是开国帝王之子,同样是年纪轻轻就统兵征战一方
想到那人的英姿后,刘继业的心潮就不由变得澎湃起来。
在刘继业心潮愈发澎湃之际,赵德秀转过身来,静静地看向他说道:
“刘钧不值得让你为他效力,但我值得。
你可愿,投我澶州幕府?”
在一系列的铺垫后,赵德秀发出了一同荡平天下的组队邀请。
在民夫持续的搬运下,不知不觉间大量汉军尸体已从谷道内搬出堆叠在山外。
层层堆叠下,伏牛山外早已矗立起数座尸山。
从刘继业的视角望去,那几座散发着寒意的尸山就正好耸立于赵德秀身后。
在森冷尸山的衬托下,这一刻赵德秀身上武威尽显。
望着这一幕,刘继业心中感慨万千——他的确值得。
这一刻刘继业已大为意动,然在正式拜主前,他还有一些顾虑。
“某有三个请求,若将军能答应,某便愿为效犬马之劳。”
时至今日,已有不少人才被赵德秀收入幕府中。
刘继业是第一个,在投效前还明言有三个请求要提的。
可赵德秀并未因刘继业的话感到不喜。
人才嘛,有个性很正常。
“你说。”
得到赵德秀的应允后,刘继业组织了一番语言说道:
“第一:刘钧虽不义在先,然知遇之恩,非一夕可消。
某入将军幕府后,若遇谋攻北汉之事,某自请退避。”
虽说刘继业是很熟悉北汉军事的人,可在北汉朝中赵德秀已有赵华。
有着赵华相助,对赵德秀的助力不会比刘继业小。
思考片刻后,赵德秀点了点头。
“第二:若来日灭汉的是大宋,还望将军能多看顾刘汉皇室。”
赵德秀知道,优待各国降君本就是赵匡胤实行的国策。
对于这一点,赵德秀自不会拒绝。